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丨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较工业化前升温低于 2℃ 的目标,并为实现升温低于 1.5℃ 的目标而努力,以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的首要温室气体,贡献了约 66% 的全球暖化效应。2020 年,全球平均 CO2 浓度已达到 413.2 ppm 的新高,且仍在继续上升。根据众多模型预测,在大气 CO2 倍增(以工业化前 CO2 为基准)的情景下,全球气温将升高 2℃—5℃。为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全球 CO2 排放需要在 2025 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气候治理目标。
全球气候治理不仅是人类社会共同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问题,还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文明成果。从关注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类生态学视角来看,可以将全球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的意义概括为:
1. 是对人类种群及社会发展的模式的自我修正,也是对地球生物圈演变过程的有序人为干预;
2. 是人类社会协同重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重塑自然与生命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3. 是人类社会携手管控地球系统物质循环模式及过程所实施的地球生态重大工程。
这需要科技界从应对全球变化的视角尺度,深入理解地球生物圈自然演替规律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人类社会有序重塑自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技术途径,设计人类社会协同调节全球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方案。
实现“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正确认识我国“双碳”战略的科学、经济和社会意义,对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科学制定“双碳”行动方略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策略性的指导作用。“双碳”行动的重要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
1. 是中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未来 50 年社会变革、科技发展及民族振兴的宏伟举措;
2. 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政治承诺,落实《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自主行动;
3. 是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减污—脱碳”科技进步,催生新型脱碳经济的倒逼机制;
4. 是驱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国土空间环境,建设富饶、美丽和健康的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的新引擎。
然而,中国“双碳”行动面临巨大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度过了农业及工业化的快速经济增长期,其 CO2 排放在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过程中已实现了自然达峰目标,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新阶段。但由于世界的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等高耗能产业还处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 CO2 排放的攀升或平台期。中国作为世界发展中大国,如何权衡社会经济发展与“双碳”战略,形成“脱碳降碳—减排减污—扩绿增汇—持续增长”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如何制定社会发展与“双碳”行动协调,且技术可行、经济有效的行动方案?这些都是具有挑战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统筹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治理的重大科技问题。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